首先,在現行市場環境下,我們剖析一下我國棉花收儲政策是否合理。國家制定的棉花收儲政策,是為了提高棉農的收益,穩定棉花市場價格,這個政策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只起到了抬高棉花價格的作用,沒有起到穩定的作用,反倒是高買低賣,擾亂了市場秩序。我們把棉花壟斷性地高價收回來,又高價賣給企業,企業買了高價棉花,最后導致產品賣不出去,這個政策就連外國的棉農也保護了,連他們的棉企也保護了。
現在,國儲棉又是賠錢拋售,賠的是國家財政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這個錢主要是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納的稅,農民基本上沒有稅了,直觀地說,紡織企業納了稅補給棉農,紡織企業再高價買棉農的棉花,這是極不公平的。這樣的結果是棉農得利了,可紡織企業卻虧損。咱們20400元/噸收了中國了98%的棉花,紡織企業要買就得高價向你買,你就是賠上錢17250元/噸賣給企業,仍然是全球最高價,紡織企業生產的產品怎么賣?我們的紡織企業又不能大量使用便宜的進口棉,它怎么生存?中國歷來是重要的紡織品出口大國,結果這幾年被折騰得沒一點競爭力。將我國的紡織企業逼得或關門大吉,或苦苦支撐,或逃離中國,跑去國外辦廠。幸好這個政策已經取消了,咱們也就不多談了。
可是今年又用目標價格的補貼辦法來鼓勵棉農增加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我覺得這是錯誤政策的延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商品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嚴重的供大于求勢必導致價格的下跌,簡單分析一下我國的供需狀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有數據表明我國棉花每年的需求是900萬噸以上,我覺得這個統計數據有待商榷。按我的計算,應該是國儲棉的拋售數量加上進口棉的數量就是國內棉花的需求量,因為國儲每年收購了98%的棉花,國內市場再沒有流通的棉花,所流通的僅僅是每年拋儲的100多萬噸和進口的200多萬噸,總共是400萬噸以下,這應該就是每年的需求量。換一種算法也能得出相似的結論:如果我們的需求真是每年900多萬噸,那么每年進口200多萬噸加上600多萬噸的年產量,剛剛可以滿足國內需求,那我國每年600多萬噸的國儲棉是哪里來的?可見,國內棉花需求量900多萬噸的數據是不真實的,實際需求應該在400萬噸以下。
供大于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國目前國儲棉花的庫存還有1300萬噸,按官方說法,占到全球棉花每年總需求的60%。需求那么小,庫存又這么大,加上每年新增的600多萬噸棉花,可以說供需矛盾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所以,再用目標價格來刺激生產的政策也肯定是錯誤的。它將導致我國棉花價格以后成為全世界最低,棉農或國家要蒙受巨大損失
核心關鍵詞: